他,出身貧寒,18歲時憑借過人才藝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,開啟了從軍從藝的人生之旅;他,勤奮高產,創作出《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》《媽媽的吻》《小螺號》等至今傳唱不衰的經典歌曲;他,熱心音樂教育事業,古稀之年還創辦網上音樂學院……本期《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——文藝名家講故事》欄目對話著名詞曲作家付林。
詳細>>
1964年,高中畢業的我來到哈爾濱準備報考沈陽音樂學院,恰巧當時的解放軍藝術學院在東北三省招生?!吧蠈W不收學費,穿軍裝有補貼,還能去北京”,這對家境貧寒的我來說太有誘惑力了。在考場上,我用竹笛演奏了兩首曲子。軍藝的老師特別滿意,過了兩天就給我回話了:“別的地方不要考了,你被錄取了!”就這樣,18歲的我踏進了軍藝的大門。
1964年,對我個人來說是劃時代的一年,是我從軍從藝的起點。那個年代的文藝兵,首先是當兵,其次才是搞文藝,所以,我們每天早上都要跑操,接受軍事訓練。我們進部隊三個月,和戰士們一起摸爬滾打:天剛蒙蒙亮就起床,聽到哨聲就趕緊起來集合,說打背包就打背包,所有的東西帶齊去野營拉練,困得實在不行,邊走路邊打瞌睡……
隨著名氣的提升,請我寫歌的人越來越多了。但對我而言,生活和創作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,也許是我們這些從那個年代過來的音樂人,從來沒想過要把創作當成商業行為,也絕不會把自己的作品當成商品去買賣。我始終覺得,我們有責任通過歌聲傳遞文化的力量,傳遞向上向善的力量,不能為了利益而吹捧那些不知所以然的歌曲。說到底,好音樂要經得住時間的淘洗。
我印象最深的是,搖車不搖的時候蒼蠅會飛過來,搖車里的我會很難受,母親過來一搖,就把蒼蠅趕走了。小時候記不住什么,但那個場景我永遠記得。我們家兄弟姊妹很多,可每當臘月十五,母親都記得這一天是我的生日,她會把5分錢塞進我的掌心,讓我出去買個白面饃——那可是當時的“蛋糕”??!直到2013年母親去世時,我才發現,其實我欠媽媽一個吻,而且欠得太久太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