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是文壇“勞?!?,從25歲發表人生的第一部作品到現在,作品已經超過1000萬字;她的筆觸總是停留在社會基層的民眾,描繪眾生百態,展現喜怒哀樂;她的作品沒有轟轟烈烈的描寫,只在細膩生動、柔軟平和間映照出時代生活的巨變……本期《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——文藝名家講故事》欄目對話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范小青。
詳細>>
我記得在農村的中學讀書時,因為沒有鞋,下雨天是光腳上學的。我成年后的手和腳長得偏大,跟我身高比例不相稱,有人開玩笑,說這是在長身體的時候光腳干農活太多造成的。當時,我年齡小,還不太懂事,對生活的艱苦、家庭的變化,都沒有覺得那么可怕。粗重的農活把我的個性釋放出來,我反而覺得在農村和農村孩子一起學習、勞動,把心扉打開了。
后來,我的目光又漸漸擴展到在城市打拼的更多年輕人。尤其是上過大學的年輕人。他們的壓力比農民工也許更大。在城市嚴酷的現實面前,他們如何面對生存壓力,如何實現夢想,都激發了我寫作的激情。我渴望了解他們,熟悉他們,寫出他們的悲歡離合、喜怒哀樂。我打心底深處關心和關注著這群人,我希望他們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。
每個作家的興奮點不一樣,關注點也不同。我的小說關注的對象始終是社會最基層的人物,農村題材里寫農民、農民工,城市題材關注的也都是普通市民。也有評論家開玩笑,說我的小說里沒有處級以上的干部。我就是對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感興趣,非常關注、留心他們。
除了寫作,我還是一個專業的讀書人,雖然每天的事務性工作占據了我不少時間,但是每隔一段時間,我都會集中閱讀一些好書。比如今年春節放假,我就準備了厚厚的10本書,用幾天時間讀完。雖然各種“朋友圈”可以用比較短的時間吸取一些信息,但是真正需要的基礎營養,我覺得可能還是要靠閱讀書籍來補充。
如何成為一名好的作家,我覺得天賦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做有心人。生活中很多現象都是大家見怪不怪的,但是如果你一個作家也見怪不怪,那你就寫不了東西。因此,寫作也有一件萬變不離其宗的事情,這個“宗”就是大地,就是我們鮮活真實的社會生活,是我們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寫作資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