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,是京劇“四大名旦”之一尚小云之子;他,五歲登臺,至今已有70余載的舞臺經歷;他,是中國戲劇界首位梅花獎獲得者,一直致力于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……本期《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——文藝名家講故事》欄目對話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。
詳細>>
1940年7月,我出生在北京。我的父親尚小云是京劇“四大名旦”之一,他不僅是技藝精湛的藝術家,也是著名的戲曲教育家,他創辦的“榮春社”為中國京劇界培養了數百位優秀人才。生長在這樣的家庭,我自幼耳濡目染,自然而然喜愛上了京劇,5歲登臺出演了京劇《四郎探母》中的楊宗保。
20世紀80年代,我擔任陜西省京劇團名譽團長,在京劇舞臺上也得到了不少觀眾的肯定,但是我并不甘心“吃老本”,一直在思考如何完成京劇從繼承到創新的轉變。1987年,一位好朋友將京劇劇本《曹操與楊修》推薦給我,我立刻被劇中有著多重性格的曹操所吸引。
京劇藝術誕生以來的200多年里,一直在不斷地追求創新、去粗存精。梅蘭芳先生有一句名言“移步不換形”,意思就是要推動創新,但不要背離本劇種的本體生命,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。于是,在傳統戲方面,我開創了“架子花臉銅錘唱”“銅錘花臉架子演”的藝術模式。
有人覺得京劇這門傳統藝術和年輕人是有隔閡的,而我卻并不這么認為。21年前,我們就曾經做過“京劇走向青年”的活動,觀眾反響很好,演出結束后有青年學生請我說幾句話,我說,第一句話,感謝同學們冒著嚴寒來看我們的演出;第二句話,京劇藝術永遠屬于青年。